Horo

Horo

成就:首页推荐2次、社区推荐3次、精华推荐8次

关注17 粉丝27 获赞223

  • 加入黑名单
  • 创作成就
  • 最新
  • 动态
  • 文章
  • 视频
  • 点评
  • 闲置
  • 投票
  • 个人信息
  • 门店优惠
  • 全部
  • 动态· {{circleNum.ins_num}}
  • 文章· {{circleNum.article_num}}
  • 视频· {{circleNum.video_num}}
  • 点评· {{circleNum.remark_num}}
  • 闲置· {{circleNum.sale_num}}
  • 全部
  • {{item.name}}·{{item.contentNum}}

优惠活动

抵扣券

权益礼包

yu7max新申报21寸轮毂和现花瓣轮毂对比。 我破防了。

7
Horo 点赞 3 评论 3

【聊一下理想和i8】 终于腾出时间可以小小的聊一下理想了。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想写了,主要内容是理想今年的破局点在哪里。后来听说了内部进行的一些人员调整,我估摸着很难抓住了,于是就咕咕了。次要原因是我真的懒() 现在来看,幸好没写。 我总觉得今年是理想往后三年里最顺的一年了。。虽然很明显远远没有达到李想本人对于自己品牌应该在中国市场上达到的销量预期,但从李想本人还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出去找工作的情况来看,大概也是觉得如今的成绩也还算差强人意吧哈哈。 I8这个东西我觉得给小米会卖爆,但是给现在的理想估计挺难的。家庭SUV最大的一个卖点就是空间。在普遍小空间的时候,吹大空间带来的家庭体验是没有问题的,感受特别直观特别强。但如今这个市场,当零跑,当吉利银河把大尺寸SUV卖到20万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说理想凭借着先发优势和仍然独特且精准的对用户需求的把控,以及在产品定义上和组织架构上的实质性领先,仍然牢牢的占据了一份高价位段的家庭用户市场。但理想其实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回答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需要一台纯电的家用SUV?】 从这个方面来说,理想纯电的路子和其他的一些企业都不太一样。其他家需要回答的是: 【我的产品比起别家好在哪里?我的产品到底怎么样?请你们都来买我的产品吧!】 但理想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为什么不去买L9?我凭什么要放弃L6和L9去买你的I6和I8??】 如果说理想他能不能支撑起目标的价位,我觉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它的品牌力和产品力在对应价位段上确实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既定且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认可度。这是理想在家用SUV市场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 但问题是理想能拿什么在我既定客群里面凭空变出来这么大范围的一个群体愿意选择我自身品牌的纯电产品? 在我看来理想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一个客群积累了。 去年mega发布的时候,其实还是有这个窗口和市场潜力在的。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是,在理想几十万的既定保有量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了增程之后,发现自己其实绝大多数时候根本不需要那个油箱,比起增程,纯电可能是更加适合自己的产品形态。 有多少增程车的用户是一年都加不了两箱油的?太多了。 当时市面上的增程车普遍处在实际用户觉得纯电里程不够的同时油箱还积灰的情况。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你去推纯电其实是有一个市场窗口和既定的对应的用户群体在的。 但时至今日,40度,50度,甚至60多度电池的增程车都已经在铺开了。对于上述这一部分的群体来说,纯电里程带来的城市通勤的焦虑和不便已经极大程度的得到了缓解。 所以在去年的那个窗口期里,理想纯电最大的市场逻辑和既定客群的支撑,时至今日已经相当程度上是不复存在的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不明白理想的纯电要怎么做才能一定程度上延续l系列在过去几年取得的品牌和市场的势能? 我其实丝毫不怀疑理想有这个潜力再次贡献出教科书级的一战。 从理想ONE到理想L9再到L6,理想用事实证明了他有极强的市场需求洞察能力和营销水平可以把自身产品的优势以很低的成本传递给真实的消费群体,并且高效的转化为实际的购买意愿和白花花的银子。 在我看来,去年mega最大的失败点,恰恰就是如今I8要成功的关键点。今年mega home的整体方案和产品上都可以看到团队在操盘上的针对性补强,目前来看也取得了比较正向的市场反馈。 但经过了mega这么大的滑铁卢之后,如今的理想是否仍然能够把这关键的一仗给打好?我非常的期待。

4
Horo 点赞 4 评论 3

【聊聊雷军直播】 今晚雷军的直播已经结束了,相信大家都发现了现在风评不太对劲。在此之前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作为yu7max的大定锁单车主,预算充足,对我这台车非常满意,所以不存在直接的利益相关。我下面想说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一场直播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你可以退出去了。 其实大多数人的态度还是挺明确的:你既然叫做感谢直播,在明知道目前有这么大争议的情况下还往里面填满了带货和广告,现在评论区翻车就是纯该。 如果要我说,你哪怕送5000,3000甚至2000积分,情况都会完全不一样。 有些朋友会问,小米干这种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每次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为什么这一次不一样?是不是友商在带节奏? 肯定有友商推波助澜的因素。但另外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很多人都忽略了。 【小米汽车的客群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发生了很根本性的变化】 去年4月份能首发给你买su7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具备极高宽容度和信任感的小米粉丝。这一部分人你就算不太过讨好,也不会影响其忠诚度。 但是时至今日到yu7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验证,无论是品牌层面还是产品层面,小米汽车已经得到了整个消费市场的广泛全面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汽车积累了大量的新增的高净值用户和高意向的潜在用户,这一部分人对小米没有足够忠诚度的积累,更能代表普通消费市场的客群。 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你一旦呈现出不够真诚的一面,和他们的预期相悖的一面,就非常容易形成反噬。 即便抛开配置赠送和产能规划的问题不谈。在软件抢购时出现的bug等事情上,小米确实有客观上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给点实质性的东西表个态度绝对不过分。退1万步讲,哪怕只是正面回应一下呢? 比如送你三五百块钱的积分,只能购买yu7的车内配件。既给到了实质性的补偿,即便名头是感谢这么多这么积极来支持你,信任你,喜欢你的高净值消费者,这个事情也就直接过去了。 与此同时正如我下午发的一样。这样可以把座舱生态用户群成倍扩张。 这个问题在su7上面并不重要,是因为su7的座舱生态确实鸡肋。但是yu7这一套目前来看是具备相当高的可用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是很有必要给到配件的相关减免政策。 这一块甚至对于小米生态对于其他车企的扩张都是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用户体验座舱生态的门槛和成本。座舱生态这是小米汽车现在最大的独家亮点之一,对于跨企业的合作有也非常重要的一个显性量化指标。 绝对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买卖。 无论怎么样,现在这样全程演着戏,说着预设的问题。编撰着不存在的弹幕,还有多少真诚的样子? 作为关注了小米很多年的我对这样的模式倒是见了不少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每一次所谓的直播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yu7这一波超级大爆发靠的远远不只是小米粉丝,更多的是代表对小米具备初步信任感的【普通消费者】。 这一部分人没有足够高的忠诚度和容忍度,一定是需要好好运营的。如果还拿以前的思维惯性和继续路径依赖,那么今天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小米具备全世界最大的品牌粉丝群体之一,具备鹤立鸡群的用户需求把控和产品定义能力。我相信立足于足够优秀的产品,小米在这一方面的容错率会非常高。但谁又不希望他能做得更好呢? 就先聊这些吧,我继续做早日提到我的max小青的美梦了。 共勉。

Horo 点赞 10 评论 13

#贤狼随笔# 关于小米舆论环境 前几天我家老头子老太太把我抓过去开了个家庭会议。比较严肃的向我提出了几个观点。主要是对于小米品牌,小米汽车的产品以及纯电车安全性的质疑。包括但不限于esp标定有问题容易失控,雷军的宣发过度强调速度培养鬼火少年,以及小米汽车的事故率太高,保费爆炸等。 最终的结果呢是我花了大概两个小时一条一条的摆数据讲逻辑,至少是从理性上基本打消了他们对于小米品牌以及小米汽车安全性和产品力的偏见。 然后我才惊觉原来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一眼假的。充满了暴论和毫无逻辑的情绪宣泄。对于圈外大众市场的认知战居然这么的有效。 家里老头子特别是老太太应该是典型的高知人士了,在对应的领域也算是小有建树。当他们意识到我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基于一个情绪化的冲动选择了小米汽车的产品,也不是基于持股利益有的先设立场,而是确确实实在这个领域有所认知,更多的从客观和实证的角度选择了小米汽车这样一个优秀的产品之后,沟通的效率确实高了不少。 也感谢@薛定谔的英短咕咕咕 等一众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为我提供了不少的数据支持和思路。咋就客观数据和基本的认知逻辑双重大棒下,老头子也确实很快就认识到其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多么的荒谬和失实。 但考虑到对纯电的顾虑客观存在,最终的结论是我自己出一部分然后35买yu7,或者他们给100的预算,任选纯油。。。 但话说回来,我也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认知偏差,典型的三人成虎。这个匆忙的时代没有人会有空闲为了与自己并不相干的事情去做求证。我家里200多个小米设备,家人也都习惯了其带来的便利。在这种情况下能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有这么大的观点的转换,我是从没想到的。 你们可以用自己身边不太关注汽车领域的朋友的账号或者手机搜索一下小米汽车相关的信息,看看平台推出来和自媒体账号充斥着的都是一些什么内容?在这样充斥着断章取义,恶意杜撰的极其恶劣的舆论环境下,可以想象一个品牌和其用户在舆论场上的生存压力有多大。 我在想米是不是真的需要在舆控上好好做点工作了?举个例子就是事故率和保费的这个事儿。从最开始传保费暴涨一直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小米在舆控上有做过任何有力的反击吗?没有。 有人会说小米现在保有量已经20多万台了,很快,每个人身边可能都会有一个两个看小米汽车的朋友。到那个时候,这种离谱的谣言当然会不攻自破。 我觉得有些天真了,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的信息人都是在接受,而不是去搜索。人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信息的寻求者。当一个人已经被众多的信息填满的时候,他是不会对一个自己并不太的看重事物有任何求证的欲望的。 但在饱和式攻击的过程中,在每一次信息流的滑动中,在每一个标题党的渲染中,思维钢印就慢慢形成了。这一点在下沉市场的影响是明显更大的。 但凡哪怕把英短发过的那几条论述逻辑摘过来汇总一下变成全平台的通稿做投放,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当然当思维钢印已经形成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有些晚了,想要从宏观消费市场的角度把这个观念扭转过来,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这并不是不去做的理由。 事实上长时间的饱和式攻击,不仅对于小米汽车品牌和产品在宏观消费层面的形象是重大的一个损伤。对于二十几万su7车主和将近1万已经提车的ultra车主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伤害。 不管是从保护自身品牌形象还是保护自己最宝贵,最支持自己,最相信自己的这一批高净值用户,也就是小米汽车的车主的角度来说,小米都应该好好去做一个更好的应对措施。 下沉市场的主力群体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欢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我觉得甚至不需要太严密的论证,只要找到饱和式攻击黑狗的漏洞再渲染一下,添加上客观数据和基本的逻辑论证,他们自然的就会降低接受门槛,在吹牛装逼的动机下以拾人牙慧的方式自主的给身边的人传播客观上更正确的观点。 举个例子,关于保费的事我摘抄@薛定谔的英短咕咕咕 的一段内容 【汽车商业保险相对于一些更抽象的金融工具来说确实没那么复杂,往低了算,一个综合了投保人历史战绩,车辆相关数据(包括年均里程,用途等等),行业数据和各地数据的基础概率系数,配合车辆维修经济性系数,以及正常车辆折旧系数和车价,就能算出一个地区车辆的保费。 这套东西复杂就复杂在根据各类数据估算一个相对准确系数的模型,要确保自己在和同业竞争的过程中有相对优势又不至于整体亏钱。】 【如果网上事故看的少,就代表车型安全,事故少,主动安全发挥作用,那么这个车型的保费会显著的低。比如你事故率如果只有小米的1/10,那么同价位你的保费可能只需要SU7的1/6甚至更低,然而小米和同价位竞品里的保费没有显著差异甚至比平均更低,说明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显示,其他车辆事故率和小米类似,现在我的问题就是,这些你看不到的事故都在哪呢?】 这种看似高大上但又很容易理解,深入浅出的内容,只要稍作处理就能变身为这一部分群体最喜欢看的东西。 我总是说小米汽车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奇迹和市场奇迹,但毫无疑问再大的奇迹背后都有要付出的代价。我始终相信以小米的态度和产品力,中长期来看这些都只是会被撵过去的石头。但如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可控的措施让路走的更平坦,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相信小米赢得的绝不只是过去的人心,而且是现在的,更加是将来的】 共勉。

Horo 点赞 9 评论 5

1,管中窥豹看小米舆论环境 2,我买yu7的原因和其市场生态位 3,小米yu7定价预测和其逻辑分析 上面三个话题哪个最感兴趣?

Horo 点赞 6 评论 5

https://m.xchuxing.com/ins/851098 四个月之前写的这一篇,现在是时候拿出来重新看一下了{:让我看看02:}{:让我看看02:}

Horo 点赞 7

【车载投影比屏幕更伤眼?】 前两天和朋友聊了一下车载投影。也趁这个机会尝试系统性的说一下车载投影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车载投影其实会更加伤眼。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说车载投影更加护眼?我看了一圈,绝大多数都是觉得说投影它是光线投射在幕布之后经过了漫反射再进入人眼的。而漫反射或者说反射光一定会比直射光更加护眼。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类似的说法,反射光比直射光更加护眼。但实际上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 我稍微做了一下考证,互联网上最初出现反射光比直射光更加护眼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家装的领域。通过无主灯或者说打在墙上的反射光对家庭环境进行照亮。比起单纯的主灯或者直射光对环境中的人眼更加的友好。 这个结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或者某些利益推动下,把这个结论错误归因成了反射光和直射光的性质差异。 但实际上之所以在环境照明当中反射光比直射光更可能对人液造成更低的刺激,是因为在环境照明中通过墙壁等漫反射照亮的环境,进入到人眼的光更加的柔和和均匀。而这一点和光线的性质是反射还是直射进入到人眼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所谓的【反射光比直射光更加护眼,是典型的互联网谣言和都市传说】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以上所述的这些内容顶多只能说明投影并不更加护眼。可为什么会说投影比起普通屏幕更加的伤眼呢?主要的考量因素还是这些年在电子消费品上提的最频繁的频闪问题。 投影仪的分类和原理已经有相当多的优质内容做了普及了,我就在此不做赘述。但只要你对市面上诸多技术路线稍作了解,便可以非常容易的发现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的单LCD单DLP的两种投影的成像频闪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以占比更高的单DLP投影为例,原始的单DLP投影色轮的旋转速度低至60hz,频闪危害极大,彩虹效应非常明显,甚至高度可视。目前大多数单DLP的单色刷新率已经提升到了240hz,甚至360hz。虽然确实极大程度降低了频闪危害,但其波动深度仍旧高达90%,远远超过了普遍认知下的安全阈值3%。单LCD的投影仍旧有类似的问题,不做过多赘述。 在投影上要消除频闪并非没有办法,3DLP和3LCD的技术由于不需要做色彩转换进行成像,可以从技术原理上完全消除频闪。但与之相对的是成本的急剧上升。 而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在乘用车上原厂搭载的投影技术几乎全都是主流的单DLP方案,而以车载投影作为主要卖点之一的某界汽车所搭载的投影正是单DLP的方案,在频闪危害上远高于普通的LCD娱乐屏甚至相当一部分的OLED屏幕。 如果你对此仍然有所疑问,可以拿出你的手机,调整到专业模式,把快门速度调整到1/4000左右,通过手机屏幕观察其投影的成像画面。这也是对于自发光屏幕频闪程度最简单的粗略衡量方式。 如果你仍然觉得自己在看这样的投影时候所感受到的刺激性明显低于观看普通LCD屏幕,那么我认为【在排除互联网都市传说带来的心理暗示作用以外】有几个可能的结论和思考方向。 1,你的眼镜对频闪非常非常不敏感,而让你眼睛不舒服的另有原因。 2,由于投影与生俱来的对比度和亮度劣势,在很多情况下会拉近环境光与屏幕入眼光线的亮度差距。这种情况建议适度调暗所观看的自发光屏幕的亮度,或者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中观看。 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基于立场对这部分汽车品牌的拉踩。正如我认为马上要量产的phud有可能会提高成员晕车的概率一样,都是仅对技术路线本身的评价。而单DLP投影的频闪风险远高于普通LCD屏幕,这是不会随着你我的主观臆断和利益立场所改变的既定的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从频闪危害和综合护眼的角度来说,比起普通屏幕,我会更不建议使用车载投影作为娱乐屏的呈现方式。 但总的来说,避免长时间观看各种屏幕,避免在过暗的环境下观看较明亮的内容,定时眺望休息等适度用眼习惯,才是最好的护眼方式。

Horo 点赞 6 评论 4

刚看到股东群有yu7的高意向群友分享了自己的su7max试驾体验,想大概聊一下。 第一点这个没啥好说的,璀璨洋红之后su7的座椅优化了坐垫的支撑和填充。但对于前排来说还是聊胜于无。这一点yu7作为SUV来说特别是前排双零重力座椅的加入肯定是会提升很多。 第三点智驾这个事情,我的评价也只有静待1000clips的大模型和thor的上车。目前来说su7的双orin还是槽点很多的状态。 第二点我觉得可以展开说一下,我一直都说su7的方向非常精准,虽然电子感比较浓,路感反馈一般,但是指向性上非常好。虚位几乎没有,配合匹配度和完成度极高的底盘,确确实实是指哪打哪,具备非常强的操控乐趣。 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就像群友分享的,比起大部分家用车来说,较低的固定转向比+很小的虚位会让车子在高速状态下保持直线行驶会更加困难。这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在国内高速120,130的速度下已经可以感受的比较明显了,毛豆3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在国外开su7max跑到过268的表显速度。超过200之后,转向的问题会非常的夸张,手部轻微的抖动都会非常迅速地反馈到前轴上,让整车的动态不断变化。虽然整车仍然算得上稳定,但是给到驾驶者的压力是很大的。 这是su7转向比设定问题。虚位太小,速度起来之后方向很贼,即便是运动车里面也并不都是这样。比如MPower会在速度起来之后会通过电控去模拟屏蔽一部分无意识的小角度的转向信号。过滤冗余输入,配合可变转向比,从实际效果上可以屏蔽掉由于手部轻微抖动对车辆动态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yu7上是得到了万全的解决的。全系可变转向比的加入让yu7可以非常好的兼顾中低速的转向灵敏度和高速状态下的易控性。 这并不代表yu7会更加家用,反而是彰显着yu7在继续追求驾控的上限,调教能力的提升。我非常期待这样一个顶尖的团队能给出怎样一张SUV的答卷(S for Sport){:狗头02:}{:狗头02:} @李肖爽 肖爽总加油!

Horo 点赞 10 评论 25

分享

Horo 点赞 5 评论 4

得空再聊一下。。 先说观点:刚又看到了马上要发布的某车的功能演示宣发,和前几个月那凌波微步一样让人眼前一黑。 完全暴露了这一家以往在宣发口一直以“产品定义”和“品牌价值”为核心竞争力的叙事逻辑其实完全没有真正的思考。 对,就是那个“挥手关门”的玩意。。 我看到有人说,这种级别的用户还没有人帮忙关门吗? 我觉得倒完全不是这个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手势这个玩意,属于是宣发的牛逼,买不起的看着牛逼,买之前觉得牛逼,实际使用无论如何都是一坨屎的技能点。 有一个行业的共识,也被姐夫诠释的非常到位:做豪华车就是得把用户当成残障人士伺候。逻辑虽然糙,但确实是真正有用的,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去制造创造一个优雅,方便,高效的产品和使用逻辑的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手势控制,它到底好在哪? 宝马ix我深度开过两周时间,loft on wheels的理念倒是深入人心。只是这台车上作为主打座舱功能之一的手势控制,在深度体验下来简直是一坨答辩。 第一周我会思考是不是因为识别精度太差了,第二周我就100%的确信,即便精度足够高,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坨的功能。 大多数人想象的手势控制的优势,既优雅又高效,但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对比于实体按键,这些所谓的优势就是纯粹的笑话。 唯一可能会更有一点优势地方,可能是通过手势控制一些低频的,多层级的功能。其他的场景比如切歌,音量的调节,播放和暂停,完完全全是不如一个符合人机工学的实体按键设计的。 试想一下,当你在开车需要调整音量的时候直接在方向盘上按键,和伸出手在中控位置转圈圈,到底哪一个是更优雅更高效的交互方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换到今天要发布的这个产品上,应该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一个后排老板座的手势关门,既不优雅,也不高效,更是徒增成本。是把用户需求放在宣传噱头之后的典型例子,是完全和以往赖以生存的用户需求洞察能力背道而驰的愚蠢的技术选型。 远远不如在内部扶手上或者座位上不会误触的位置放一个控制按键来的直观,优雅,以及无感。 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其在受制于技术储备,在特殊组织架构掣肘下,对超高端化的极端焦虑所导致的在产品定义上的浮躁和对用户需求把控的严重缺失。 这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其他相当多方面的矛盾点无一不体现了同样的问题。 之前我写过一篇非常长的文章,大概聊了一下为什么我不看好s800。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仍然需要拿出来: 为什么对s800这么关注呢?在知道这台车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兴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只会也只能卖十几万甚至几万块的车。踏着新能源的东风,自主品牌的市场终于抬到了三十甚至四十万。在往上走甚至还有m9这样在50到60大杀四方的优秀产品。这应该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自豪的事情。 但是再往上走,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产品。十五万就可以买到面面俱到的家用车,三十万就可以买到顶破天的电驱,五十万就能买到绝对top级的智能化表现。再往上呢?到底应该拿出什么样的产品,才能让市场接受? 我太期待华子能给市场打个样了。 华子是中国市场最高端的品牌可能没有之一,还具备了极强的技术实力,和无比广泛的调研范围,以及top级的产品定义能力。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如果自主品牌要做一款里程碑意义的百万豪车,几乎一定只能是华为。u8勉强算是成功,但更多有其独特生态位的buff加成。如果华子成功把价格卖上了七位数,这对于整个自主品牌市场都会是一记强烈的兴奋剂,势必会让这个已经被卷的破烂不堪的产业链看到新的希望。 我真的特别期待华子能在这一块做出一些比较有先进性,有指导性的探索。 但目前来看,与我的期待还是相差甚远了。正如我之前所述,这里面有技术储备的问题,也有造车模式带来的弊端。 自主品牌的超高端之路还是任重道远。。 共勉。

Horo 点赞 2

明天这个时候yu7就要和大家见面了,刚和朋友聊天聊到yu7的订单预期,我大概脑补了一下。 前排提示: 没有数据,只有直觉。 懒得量化,只有定性。 猜对鼓掌,猜错发包。 我的判断: yu7首销订单表现不会超过su7当时的盛况,几个原因: 1,su7初期的爆单有非常强烈的粉丝效应在品牌第一台车上集中爆发的原因。 2,这一个多月以来,小米宣发的停摆对终端新增订单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市场情绪势能严重不足。 3,今年3月,su7系列在表显提车周期接近1年的情况下,订单总计新增接近8w,证明潜在客群对于等车时间的敏感度显著更低。 4,yu7的级别定位和sku分布明显高于su7。 综上,yu7首销订单和su7持平甚至更低我觉得概率不小 下半年稳态订单我预计月新增6w左右。

Horo 点赞 9 评论 12

两个月之前发的,现在应该没人骂我了吧{:感动02:}{:感动02:}{:感动02:} 在想要不要把整个风道的事情梳理一下,再写一点看法。

Horo 点赞 2 评论 4
你已将对方拉黑,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由于用户设置,你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试试换一个关键词搜索吧
已加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