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新出行欧洲行记 —— 零跑出海的一些小故事》 每天泡新出行社区的朋友们都知道,这几天我和@伟健 去了一趟欧洲,今早刚广州落地,一碟肠粉下肚后顿时寻回了中国胃,回想过去几天的见闻、采访和试驾,还是有很多的收获,今天和新出行零跑社区的各位聊聊,零跑出海的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 1:首先是出海方式,零跑选择的是一条最保险最稳妥的方式。 成立了零跑国际,总部阿姆斯特丹,斯特兰蒂斯(全球收入第三的汽车集团,有标致雪铁龙菲亚特克莱斯特JEEP)占股51%,零跑占49%。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律意义上,这是一个法国本土公司,地缘政治的影响就小多了,包括未来本地化生产后的关税影响等。某种意义上,有点类似大众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下,有一个上汽占51%的销售公司。 车的研发生产利润都归零跑,零跑国际负责卖海外,卖车的利润两边按股比分。 2:借助斯特兰蒂斯的力量,扩充渠道就变得没那么难了,据说到明年500多家渠道在欧洲。去年开始,T03和C10已经在欧洲上市,这次活动是B10这台车在欧洲的上市和全球媒体试驾。零跑国际是活动主导方,90%都是老外,还有一些一直Base在欧洲的中国人,已经进入30多个国际和地区,1700多经销服务商了。 这次B10 56度是29900欧元,67度是31900欧元,还有一个顶配33400欧元。 明年还会上Lafa5这台超级适合欧洲的小车,没错,这台车在海外叫B05,只有中国区叫Lafa。这次法国发布会还宣布了未来还有C16,以及一款B级SUV和一台B级的Hatch车型(掀背车)在海外上市,这样海外一共7款车型,最大C16,其他都是相对较小,两厢和SUV为主,非常适合欧洲和海外一些地区。 明年,零跑的西班牙工厂就要投产下线了,本地化的产品有更多价格和渠道运输的优势。 3:两个零跑的产品经理。 这次活动除了B10的试驾(@伟健 应该今天会发布试驾视频,如果没被剪辑掉的话,应该里面有我的视频首秀)和上市外,还有两场Workshop,一场是车机和智能化,一场是3.5平台架构,分别由两个产品经理来讲解。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产品经理都是中国人,前者来自零跑总部的产品部门,一个小女孩,英文法文都非常流利,平时在杭州工作的,这次特意过来支持;后者是来自零跑国际的产品负责人,一个中国大男孩,平时工作在阿姆斯特丹,他之前是上汽国际的欧洲员工,两个人都是英文讲解,面对30来个国际的媒体记者,对答如流。 特别是车机的演示,很新颖,女孩在讲解PPT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大屏幕实时显示车机的实际操作,其实是一台摄像机在后面对准车机拍摄,非常生动,老外记者们都一个个张大嘴巴。 4:海外媒体人关注什么? 我发现他们的提问聚焦在两个核心点,一个是三电,包括电池的续航,安全和性能。另外一个我很意外,他们非常关注智驾,我来之前一直觉得欧洲和海外媒体完全不关心这个,我发现我错了。 他们的提问60%集中在智驾,ADAS方面,零跑在欧洲的车型取消了激光雷达(也加了拖车钩那些),他们甚至关心有激光雷达和无激光雷达的智驾表现差异,会后他们也追问了很多关于智驾的问题,这次试驾的时候,也可以体验到零跑B10的LCC表现,高速上表现还是不错的。 5:欧洲和中国的差异是什么? 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小故事,就是关于上一代MG MG4的来由。当年上汽欧洲团队买了三台车运回国,给了上汽研究院,一台ID.3,一台Clio,一台高尔夫。要求国内研发部门的调校都原汁原味的按这几台车来,最后出来了上一代MG4,在欧洲一开始销量还挺好,后面遇到了50%的关税问题,就基本歇菜了。国内现在大卖的,就是另外一台MG4了,迎合了国内消费者的车。 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了,欧洲和中国差异还是巨大的,欧洲人不喜欢很多的功能,喜欢有实体按钮,非常注重隐私(比如蔚来的NOMI在欧洲几乎没人选装,因为他们觉得侵犯了隐私),不太注重后排空间,车长不能太大,三厢轿车很少见,智驾的运用很少,大功率充电桩很少等等。 国内这一年多以来卷的大多数东西,这里都用不上。相反,他们注重的驾驶感受,人车合一的过弯能力,相对硬的悬挂和路感反馈,油箱大小,车机空调的实体键,收音机功能等,国内又大不一样。 6:零跑的两条腿走路。 这次零跑在欧洲的策略给了我很多启发,必须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我们需要迎合欧洲人的习惯,让本地人主导一些工作,把国内一些适合他们的车拿过来,小改一下,调校改改,本地软件加上,让欧洲人渐渐的开始适应中国车的性价比。 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时需要用我们的智能化来改造欧洲人的固有思维,伦敦地铁站没通网络之前,我们以为伦敦人多么爱在地铁里看实体书,通网后人人都在看手机。中国车的很多智能化手段,车机互联,车手互联,手机APP的远程操控,高速上的智驾运用等,都可以一步步的影响欧洲人。 而这些,都是现在欧洲车没有,或者说完全不注重的,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味的只靠低价来吸引他们了,这是一个更好的分类产品,这是一个更先进的车,多掏钱应该,接受一个全新品牌,也应该! 7:明年会是零跑产品的大年。 除了B系列、Lafa5、C系列的产品以外,D系列还会推出2-3款产品,同时全新的A系列也会有2-3款产品 最后: 短暂的几天肯定很难了解到全部,我每年都会去欧洲多次,对比5年前,感觉电动车的比例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只是特斯拉从3换成了新Y,但数量并没有增加,新能源车的比例还是类似5年前。路上开始看到一点点比亚迪和领克,其他中国车只遇到了一次T03和小鹏G6,没了。 海外的市场的基本停滞,其实给了中国车企无限的机会。 但中国车企一定别走当年中国家电和摩托车的那种价格战老路,用中国先进的三电技术,智能化技术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品类,并让这个品类适应本地人的生活,适应他们的需要。比如中国现在很流行的大三排SUV,就完全不适合他们的生活。 当我们还依然坚信全球化是未来趋势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为电车出海而努力的人都是一根针,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一根线,我们用一台一台的新时代的智能汽车,我们用一篇一篇的中国电动车的内容报道,去缝合这个在当下看上去多少有点日渐分裂的世界! 零跑比亚迪们已经走出去了, 其他人,加紧!
最后编辑于 · 2025-10-21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内容{{ eyes_only ? '公开' : '仅自己' }}可见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 feature?'撤销':'进' }}精选库
  •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