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南法行记(一)》 发现人老了以后,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距离时间的重解读,年轻时候觉得很近的地方,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拉长: 我以前觉得长春不远,老去出差,现在发现得飞四个半小时呢; 以前觉得巴黎也还行,这次一看,嚯,整十二小时。 这些都超越了之前做好的心理建设,而内心显得有些许惶恐不安,好像一个幼生小的儿童,不知道此行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我决定把这次的行程杂记用小作文的形式写下来,应该没啥人看,但若干年后,也许还会找寻到这平行世界里的坐标,找到自己变化的若干痕迹: 1:出发之前,忧虑时差睡不好,我的一个朋友特意给我寄了可以立即关机的药物(没错,用了一个精准的词语“关机”),并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服药后处于临界期的林林总总,怪诞从她的微信文字中溢出来,让天生好奇脑补后的我顿时有了无数的幻想和憧憬。 2:凌晨的飞机,起飞后的我立马死猪般睡去,而整个机舱的乘客都在享用飞机上最重要的正餐,叮叮咣咣的声响没有影响到我,待我醒来的时候,黑暗的舱内已经死沉死沉的了,我开始看带来的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些军事的都有。 从小养成的习惯,每个月看几十本杂志,阅读速度非常快。这期三联讨论了“父子关系”,一个比较少被人注意或者文学作品写到的话题。我儿子今年高一,和他做朋友是我唯一的目标,每个周末父子能躺一张床上聊聊学校的事情,早上一起健身房无氧一下,便是我能做到的绝大多数了。 3:还是看书有意思一点。 这次带的是一本《十三邀》的节目记录书,第三季,书比视频可以更深刻理解某一句话,更反复的咀嚼某些细节,不会错过。 这本采访的多是文学或哲学大家,我看了三个人,许倬云,白先勇和王小波。 许倬云恰好又是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时候的老师,姚勇这个水木年华当年成员居然是王小波的外甥,那个时代的北京真是交织杂糅。 许知远在这三期节目里还是做了很多功课的,特别是许倬云那一期,很有收获。 而白先勇先生作为白崇禧将军的儿子,关于父子关系,关于性向,关于风云和风月的描述,反而比他的《台北人》文字,更令我着迷。 4:我喜欢看采访类节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个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并会引发我很多的横向了解学习兴趣。回头我就会买几本许倬云和王小波的书籍,当年读书时候看《黄金时代》的时候,也许看中间的性爱描写猎奇成分更多,而如今,王小波的很多杂文和不那么知名的小说如《绿毛水怪》《红拂夜奔》等,也许更值得一读。 5:飞机上的乘客都在看大屏幕里的电影,黑色笼罩下的机舱里时不时有视频色彩的光晕在闪动,而我这个固定色温的台灯下的阅读,似乎和这个时代有点脱节。 我隔壁的一个妇女甚至还带了一包瓜子上来,清脆的嗑瓜子声响,让刚好看到白先勇谈牡丹亭和红楼梦的我,多少有点出自戏。 6:未来的年轻人,还会像我们当年那样看鲁迅张爱玲郁达夫卡夫卡塞万提斯吗? 未来的年轻人,还会读到彷徨 呐喊 沉沦 追忆似水年华 百年孤独吗?还会认识陈清扬阿Q钟楼怪人贾宝玉们吗? 也许少一些,但还是会有的。 而这群人,同时拥有文学上的温暖和智识上的跃进,定更璀璨夺目。 我很喜欢飞机这个载体,大体上还是安静的,没有网络的飞机尤爱,它会让你在足够的时间内 脱离网络和手机, 脱离那种下意识的拿起点亮和放下, 脱离那种短平快的信息和由此带来的焦虑。 最后: 阅读后的睡眠,格外深沉, 也许梦境里就是和这些深沉人去会面交流了吧, 我并不记得,这并不重要。 晚安,这个世界……
最后编辑于 · 2025-10-15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内容{{ eyes_only ? '公开' : '仅自己' }}可见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 feature?'撤销':'进' }}精选库
  •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