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上周去了一趟斌斌这里,一开始我是没办法理解从BMS如何做出来一个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以大规模制造为基础,从BMS整合到能量域和智能电芯,这条路径是很清晰的,背后是泛(消费)制造的能力结合现在电动汽车技术扁平化 在业务逻辑上,我们可以与几类行业玩家做了对比: ◎ 第一类是从消费电子切入汽车的企业,例如立讯精密,它们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收购,依靠供应链和代工能力进入车企配套市场,围绕线束和电子的加工,整体的业务规模也在迅速放大。 ◎ 第二类是单一部件龙头,如威迈斯从 OBC、DCDC 小功率充电器起家,长于单件规模化制造,从功率电子的电源起家,也在尝试整合功率逆变器,并且横向拓展到其他电源领域。 ◎ 第三类是总成级企业,如汇川、比亚迪,强调的是“6 合一”“8 合一”动力总成,侧重整车动力系统整合。 和这些企业相比,欣旺达汽车电子事业部的优势的聚焦点是电池的“能量域”,围绕高压电池、低压电池的能量管理来做整车,与整车动力系统供应商形成互补关系。在过去的几年,争取到的全球车企,他们对电车的追求,是尝试进行集成式的管理,所以这种一体化提供方案和在中国成熟稳定的供应,来降低他们的硬件成本。 陈斌斌认为,业务的能力根基来自欣旺达整体能力,欣旺达是全球头部 3C 电池 pack 企业,年产能超过4亿颗手机电池,全球顶级的消费电子厂商几乎都是欣旺达的核心客户。 集团对于制造和质量的体系,“极致制造 + 质量管控”能力被复制到汽车电子,直接帮助这个板块业务的提升。 比如在BMS产品上实现了“连续 20 多个月制造零流出”,3C 业务的质量要求极为严苛,比如全球智能手机龙头的标准,这套制造体系把汽车电子产品的不良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PPM < 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0-15,3C 供应链的全球资源也被共享过来,让采购成本比汽车电子行业采购更低。这个业务发展路径概括为基本盘,BMS、BDU等基础产品,2025 至 2027 年将是营收的基本盘,占比超过 80%,保障现金流并支撑研发投入。 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国内客户的需求,把他们自研的一些零部件的控制器代工,比如VCU、BCM承接下来,目的在于拉通制造效率、降低采购成本。随着能量域的总成和智能电芯的迭代,从 2027 年到 2030 年逐步成为集成化的支撑。 这个发展战略与全球化布局相互呼应。 ◎ 2024 年,欣捷安在摩洛哥投建汽车电子制造基地,投资金额数亿元,占地十多万平方米,主要服务欧洲市场。 ◎ 更早在 2023 年,欣捷安已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对接北美客户如 Stellantis 和日产北美的技术需求。 陈斌斌提到,“我们的反应速度比海外供应商快两到三倍,用更合理的产品方案对接全球车企。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内容{{ eyes_only ? '公开' : '仅自己' }}可见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feature?'撤销':'进'}}精选库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