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今天难得早下班,跟三五知己好友点了小炒,闲话中国汽车现状和未来走势 我们聊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包括3YC中高端化为何受挫、20万以上产品举步维艰?零跑为什么一骑绝尘?蔚来为什么销量好起来了?广汽找华为搞的华望就有戏了吗?小鹏为什么持续热销?理想为何遭遇瓶颈?吉利会取替3YC成为第一吗? 这几个问题,看似复杂,但背后均直指一个问题,车企凭什么制胜市场?很多人认为是领先技术、爆款产品、超低价格…这些答案对吗?对,但也不全对,都只停留在了第一层。雷神说中国企业90%以上都是性价比竞争策略,但谁能做到更高的性价比、还让消费者觉得不是low的性价比就很重要了,这个背后是车企竞争的护城河,而护城河的构建背后实际上是车企的体系与文化价值观,上上下下是否愿意、是否同心围绕一个目标和价值锚点共同努力。 首先、在我看来,小鹏和蔚来的好转,是护城河向外的拓宽,或者叫品牌势能向下俯冲,整体价格重心向下平移10万级,没有脱离性价比竞争范畴,小鹏是把智能从中高端下移到中端;蔚来则是把海底捞式的高端回归到了星巴克的自助;这个护城河的构建,是小鹏从成立开始就押注智能化持续投入,是蔚来在品牌打造、设计审美、车主服务、充换电设施等投入的十年如一;这两者成功的前提,是你自己先有护城河,要不然也是白降;理想则是家庭、奶爸车的护城河被侵蚀,自己的产品又把阵地进一步收窄。 反观3YC,其实从未曾在20万级以上站稳过,护城河在20万以下或者15万以下,有绝对的性价比掌控力,因此海洋与王朝每次的动作对市场都是杀伤级的。直观举例,现在仰望与腾势哪怕直接把指导价往下调整30%,对销量的刺激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大家对你品牌护城河的认知本就是模糊的、溢价不高的,即便你往下走,吸引的新人也是有限的。 那问题就来到,为什么20万以上3YC没有做出品牌护城河? 品牌护城河是什么?是一个企业产品、服务、营销日积月累长时间最终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印象。企业初期,产品决定了8成以上,那么产品又是由谁来决策决定的?不能销量折戟,直接把锅甩给整个链条最后一环的营销了事。如果链条上下游都做不出好的东西,问题出在哪?人还是这些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不一样?一定是背后的环境、体系、流程、文化等水土不一样。要赢得购买20万以上产品消费者的认可和尊重,先要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把人当人,而不是牛马、工具。为什么汉唐宋老车主置换没有选择自家的高端品牌和产品?先反思有没有真的把用户当朋友?一群机票要买3折以下、住宿300元以下,还要扫地拖地,走廊过道都是厕所味道,比学赶帮胜的牛马屌丝,怎么能做出来、卖好20万以上的中高端产品? 中高端化向上,不是今天学小米、明天学理想;也不是简单联合下华为,找外界背个书;更不是用海洋、王朝的经营理念、考核方式去经营仰望和腾势,不是装两个冰箱、把看门口的保安砍掉就能成功的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首评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 type!=10 ? '前排沙发空着~' : '暂无相关评论' }}

{{type!=10 ?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 :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内容{{ eyes_only ? '公开' : '仅自己' }}可见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feature?'撤销':'进'}}精选库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