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撤销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引言: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个是觉得最近活动君@活动君 发的每日打卡有点无趣,另一个则是重温了《造神年代》和《舒克舌战贝塔》这两本书,觉得一人写作两个角色来辩论这件事情太有意思了,所以做一个尝试。
想象一下,未来的一个雨夜。一辆全自动驾驶汽车正平稳行驶,突然发现几个行人正在其必经之路。刹车已然来不及,这时候系统唯一的选择是:猛打方向,冲向路边的坚固障碍物,这将极大可能危及车内乘客的生命;或者继续沿当前路径行驶,碰撞并必然导致行人死亡。那么,你以一个第三方观察者的角度,你觉得,这个在数毫秒内必须做出的决定,其背后的优先级逻辑是怎样的呢?是作为车企消费者来说“乘员安全至上”,还是作为弱势群体的“行人安全优先”?
正像我曾经提过的观点那样,自动驾驶,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尖锐的现代伦理命题,或者说法律问题:当机器必须替我们进行生死抉择时,我们应为其设定怎样的“道德边界”?
正方:“安全的权利”与契约精神必须第一优先级
一、权责对等与契约神圣
车主购买或使用自动驾驶汽车,那么就意味着与车企(软件提供应视为车企所提供服务的一部分)建立了一份契约合同。车主支付对价,履行义务(如遵守交规、定期维护),并将自身的生命安全完全托付于这辆汽车。因此,汽车(车企)最根本、最不可推卸的责任,便是保障其服务对象——车内人员的绝对安全。尤其是车辆作为私人空间的延伸,车企提供的系统无权将车主作为实现外部更大福祉的“代价”。
尤其是对车企来说,这种“背叛”将彻底摧毁用户信任。有哪位消费者会愿意购买一辆在危急关头会“主动牺牲”自己的汽车?
二、现实考量下的技术空间与法律
如果“行人优先”成为强制标准,必将引发市场的巨大恐惧和排斥,作为商业技术,这种市场的排斥极大可能导致这项技术无法继续发展而夭折,科幻小说中关于未来城市的智能化场景描写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而保护乘员,是看似“自私”,实则是保障技术得以落地、最终惠及全社会的战略前提。
而对于法律判决来说,“乘员优先”规则简单、一致,可以避免法律系统陷入更危险的“上帝模式”。比如说要求系统在瞬间判断车外行人的价值(是老人还是儿童?是一个人还是多人?),这不仅在技术上极难可靠实现,更会会真正的将所有涉及这项技术的人员与集体拖入无底的法律与伦理深渊。
我们必须认可,一个清晰、可预测的规则,远胜于一个复杂、易引发争议的道德算法。
反方:“生命的重量”与社会效益的考量才是判定的主要依据
一、不伤害原则与保护弱者。
伦理学的基本法则:就是不伤害原则。
自动驾驶汽车是一个数吨重的高速移动物体,其本身就是潜在的危险源。而行人是交通生态中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一方。我们可以看到在现行的各类交通法规中,基本都是以保护行人为基本出发点的。作为强者的汽车及其控制系统,负有绝对的道德义务,有义务将其对弱者可能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更不能说,因行人突然出现造成隐患,就赋予机器剥夺其生命的权利。保护最脆弱的道路使用者,是文明社会伦理的底线。
二、整体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即使我们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说,也应该追求社会总福祉的最大化。一个以保护行人为最高优先级的系统,将极大地提升公共安全感,鼓励绿色出行,从而带来深远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这种设定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制造商将研发资源极致投入到前瞻性感知和决策算法上,目标是“从根本上避免陷入两难境地”,而非“学会如何选择”。这将从系统层面提升所有人的安全。
将最高标准设为保护行人,实质是就是为制造商套上最严格的“紧箍咒”。这将驱动他们追求极致的安全性能,因为任何疏漏都可能因“未能有效保护行人”而承担巨大责任。反之,“乘员优先”则可能降低制造商追求绝对安全的外部压力。
类比一下,网上有很多测AEB的视频案例。假设AEB测试无法达到100%成功,该车型不容许上市发售,你们说,这些车企会如何做呢?
当然,一个人提出这些论点,一定是有很多纰漏不足的。光我自己想到的,就有很多,比如理想化的设定是否忽略了市场接受的现实阻力?要求个体消费者为了抽象的“社会整体利益”而承担潜在的更高风险,这是否公平?将如此沉重的道德计算完全交由算法,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等等等等。
当我们从辩手身份回归第三方的话,其实不难看出,这场辩论是分不出高下的。之所以如此,在于它触及了深层的价值观冲突:个人权利 vs. 集体伦理,产品属性 vs. 社会公器。
实际上,现实中,车企的解决方案很可能并非非黑即白的二选一,或者说他们已经在做了,
比如说技术极致化(通过更先进的传感器、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和车路协同系统,让车辆在更早阶段就预判并规避风险);比如说规则透明与用户知情权(或许未来会有不同“伦理模式”的车辆供消费者选择,并在法律上明确不同选择带来的责任界定。关键在于绝对的透明度,让选择在购买时即被明确,而非在事故后才发现);甚至推动立法与公共共识(通过民主讨论和立法程序,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下,形成一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伦理框架,为技术发展划定边界)等等。
如果看到这里,我倒是真想和各位交流交流你们的看法。



积分赞赏人员
添加咨询车型
新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