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概念车的身影每年不缺席,而如今它的量产版终于来了!
宝马全新 iX3 近期正式迎来了首秀,让大家得以一睹宝马新世代的真实样貌。不过遗憾的是,这款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上市时间仍要等到 2026 年,步伐依旧稍显迟缓。

但 “好饭不怕晚”,全新宝马 iX3 在产品层面依然值得关注。此次新车在设计造型、座舱体验、智能交互、三电技术等层面都有着许多新的尝试,并且还搭载了多项「下一代技术」。
那么在这个风卷云涌的国内市场,全新 iX3 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帮助宝马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围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聊聊这款全新宝马 iX3,看看它到底是否具备这样的底气。
一、 新世代设计落地:从概念到量产的外观进化
宝马新世代的变革,首先体现在设计语言的迭代上 —— 而全新宝马 iX3 正是这一语言的量产载体。

此前宝马发布的两款新世代概念车(Vision Neue Klasse、Vision Neue Klasse X),分别勾勒出宝马未来轿车与 SUV 产品矩阵的设计雏形。
如同上世纪 60 年代的经典转型,此次「新世代」的核心任务的是承接全新设计、交互逻辑与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

而此次的宝马 iX3 延续了概念车的设计基因,整体符合中高端纯电 SUV 的市场期待,关键变化集中在以下维度:
前脸造型:品牌标识的 “轻量化” 升级 ,作为宝马标志性元素的 “双肾” 格栅得以保留,但采用全封闭式设计,且尺寸较上一代 i 系列的 “巨大化” 风格明显缩小,搭配完全重新设计的前大灯组,既延续品牌辨识度,又契合电动化的简约调性。


车侧造型:线条简化与尺寸适配,整体轮廓与老款 iX3 差异不大,但车身线条会更简约平直,营造出更硬朗的姿态,让人联想到 XM 的设计风格。

车身尺寸为 4782/1895/1635mm,轴距 2897mm,这一数据在国内市场其实并不太占优势。不过国产版本将针对性加长 —— 车长预计达 4.9m,轴距增加 100mm 至接近 3m,升级为标准中大型 SUV,以适配国内用户对空间的需求。
尾部造型:尾部造型延续新世代 X 概念车设计,但后包围设计我个人认为会略显复杂了一些,未能保留概念车般的简洁感,更偏向运动化风格。


细节改变:全新 iX3 此次也是搭载了灯光 + 声效迎宾功能,驾驶者靠近时灯光依次点亮,进入座舱后也有对应灯光反馈;

采用全隐藏式门把手,区别于 i 系列半隐藏式设计;

配备上 58L 前备箱,但需要从车内手动开启;

车头的长度缩短了,没有了后驱车长 L113 的姿态,这点稍微有点可惜。

除此之外,根据官方介绍,此次宝马 iX3 在上市时还会提供 M Sport 套件和 M Sport Pro 套件,两者的区别主要是 M Sport 提供了蓝色的卡钳,而 M Sport Pro 则提供红色卡钳以及黑化的格栅造型。
说句题外话,奔驰全新 GLC 的官图在近期也发布了,但奔驰的全新设计与宝马的全新设计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奔驰走的是类似复古风设计,而宝马则走的是科技风设计,不知道你们会喜欢哪一种设计呢?

二、 内饰革新:极简风格与人体工程学的融合
全新 iX3 彻底摒弃了宝马以往经典的豪华内饰风格,转向更契合电动化的极简设计,核心逻辑是 “减少冗余,聚焦核心体验”。
整体布局,全车是做了 “减法”,一眼望去,以往繁多的实体按键几乎全部取消,仅保留屏幕、方向盘及少量核心按键,视觉上更简洁,也让操作焦点更集中。

内饰最大亮点是 17.9 英寸异形中控屏,官方介绍其向驾驶员倾斜 17.5 度,通过人体工程学优化实现 “黄金视角”,缩短驾驶员视线移动距离;
前方搭载超近距投影平视显示技术(P-HUD),替代传统仪表,将信息投射于风挡玻璃下部纳米涂层,兼顾显示面积与视觉舒适度。

仪表台与车门板延续宝马 X3 的环抱式设计,IP 台与车门饰板连成整体 ——IP 台配备贯穿式出风口,中间饰条集成氛围灯,前方采用织物包裹且可透出氛围灯效果。

座椅调节功能移至门板,车窗、外后视镜调节的实体按键,与电子机械一体拉手集成于扶手区。

中央扶手区域设计接近现款 X3,前方为手机无线充电面板(集成两个 Type-C 接口),后方为双杯架;换挡拨片仍位于中央操纵台,同时保留双闪按键、音量波轮、除雾开关,但取消了沿用多代的 iDrive 旋钮,以适配全新交互逻辑。


内饰用料方面,根据官方介绍,全新 iX3 将提供三种内饰方案:Veganza 皮革、Veganza 皮革 / M PerformTex 针织组合以及 Merino 真皮 / M PerformTex 针织组合。
三、交互升级:四大核心体验
那么在这化繁为简的内饰之下,宝马又如何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
曾经宝马一直致力于人机交互的创新性,在 2001 年首次引入了 iDrive 旋钮,以五维操作为座舱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体验。

而如今,为了新世代,这次 iDrive 再度进化为全景 iDrive,以“驾驶乐趣为中心”为设计理念再度进行创新。
那么根据官方介绍,该座舱系统主要由视平线全景显示、BMW 首创向心中控、3D 抬头显示和超感智控方向盘四大交互界面组成。
- 视平线全景显示(P-HUD):替代传统仪表的核心
作为宝马自研技术,P-HUD 将信息投射于风挡玻璃下部黑色涂层,具备大面积、4K 分辨率、远视野、不受偏光墨镜影响的优势。

此外,新车还提供 3D 抬头显示选装,投影位置位于 P-HUD 上方,可将导航与自动驾驶信息融入驾驶员视野,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性。

-向心中控:异形屏的人机工程学逻辑
17.9 英寸异形中控屏是 “向心中控” 的核心载体,其显示区域与系统 UI 均适配异形设计 —— 初看可能略显特别,但背后是宝马对人机工程学的考量:17.5 度的倾斜角度,与宝马经典的驾驶员倾斜式中控台设计一脉相承,缩短了方向盘到屏幕的距离,让触控操作更轻松。

屏幕采用矩阵背光技术,分辨率达 3340x1440 像素,搭载优化后的 QuickSelect 菜单结构:主屏幕默认显示地图导航,左侧为车辆状态提醒(灯光、行驶状态等);
旁侧为可滑动切换的垂直卡片模块(支持自定义);底部 DOCK 栏两侧为温度调节,中间为功能应用与菜单(图标同样支持自定义)。

启动智驾系统后,屏幕会一分为二,同步显示 SR 界面与导航地图;无线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为标准配置,满足主流用户需求。

-超感智控方向盘:触觉反馈与可视化的创新
驾驶员前方的全新超感智控方向盘,集成 “主动触觉反馈” 与 “分层显示” 两项技术,实现 “可触摸、可感知、可视化” 的交互体验。
简单来说,驾驶员触摸方向盘时可获得触觉反馈,增强操控沉浸感。不过,当前市场上类似触控式按键方向盘的实际体验普遍一般,宝马这套系统能否打破现状,仍需实际体验验证。

四、三电突破:第六代 eDrive 技术的全面升级
“油改电” 是传统豪华品牌电动车常被诟病的短板,而全新 iX3 通过搭载第六代 BMW eDrive 技术,实现了三电系统的全面飞跃 —— 该技术所有组件均专为 800V 高压平台打造,核心优势体现在电池、充电、电机三大维度。
首先在电池层面,全新 iX3 搭载上了 4695 圆柱形电池,与第五代 eDrive 的棱柱形电池相比,体积能量密度提升 20%。

同时,电池包还采用 “无模组(CTP)设计”,电芯直接集成至电池包,并通过 “电池车身一体化” 技术融入车身,不仅减轻重量、降低重心,还提升了车内空间与空气动力学表现,电池模组高度可降至 100mm 左右。
而充电功率上,新车也首次支持 400kW 充电功率,10 分钟可补充 372km 续航,21 分钟可从 10% 充至 80%,大幅缓解纯电车型的充电焦虑。

动力系统上,则采用 “前励磁同步电机 + 后全新异步电机” 的双电机组合。前励磁同步电机针对 800V 架构进行升级(转子、定子、逆变器组件重新设计),油冷与水冷系统也彻底优化以提升效率;
同时搭载碳化硅(SiC)半导体,进一步降低能耗。官方数据显示,与第五代 eDrive 相比,第六代 eDrive 电机的损耗降低 40%、成本降低 20%、重量减轻 10%。

具体参数方面,根据官方介绍,全新宝马 iX3 50 xDrive 动力最大输出功率 345kW,零百加速 4.9 秒,最高时速 210km/h;匹配 108.7kWh 电池包,WLTP 工况续航 679-805km,CLTC 工况续航可达 900km,完全跻身主流中高端纯电 SUV 的续航第一梯队。
五、驾控坚守:驾控性能
在驾驶性能层面,全新 iX3 搭载全新电子电气架构,搭配 BMW 动态性能控制系统,让整车平台性能实现 10 倍跃升。
作为始终以 “驾驶乐趣” 为核心标签的品牌,宝马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品牌认可度,坚持在驾控上延续操控优势。
为强化驾驶质感,全新 iX3 在前轴采用双球节麦弗逊独立悬架(配备扭力臂与防倾杆),同时优化设计更大的前倾角偏移量与更坚固的橡胶支座 —— 这一组合能精准传递路面反馈,为驾驶者带来更清晰的转向手感,同时提升车辆动态响应的精准度。
后悬则采用创新型的五连杆独立悬架,并采用弹簧与减震器分离式布置,在保障操控稳定性的同时,最大化释放行李厢储物空间,兼顾实用需求。

续航与能效方面,全新 iX3 还配备由宝马专属提供、经过滚动阻力优化的创新轮胎,相较前代车型续航里程直接增加 40 公里,有效缓解纯电用户的里程焦虑。
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是全新 iX3 的核心亮点之一。其搭载宝马最新研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内置 4 个负责不同核心功能的 “超级大脑”,分别覆盖车载娱乐系统、驾驶辅助系统、驾驶动态控制系统,以及车辆进入、空调与舒适体验四大软件平台。

这套架构本质是 “四域控制处理器”,各软件平台在专属 “超级大脑” 上独立运行,再通过共享服务层(中间件)实现功能联动,确保系统运行的高效与稳定。
其中,负责驾控核心的 “超级大脑” 被命名为 “Heart of Joy”(驾趣之心),它首次实现动力传动系统与驾驶动态功能的深度融合 —— 响应延迟低于 1 毫秒,信息处理速度较前代系统提升 10 倍。
作为高性能控制单元,它统筹管理驱动、制动、能量回收与转向功能,更首次在纯电动新世代车型中搭载宝马完全自主开发的 BMW 动态性能控制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赋予车辆迄今为止最精准的驾驶体验,还实现了三大核心优势:一是高效能量回收,通过驱动与制动功能的 “共生设计”,98% 的日常制动场景可通过能量回收完成,仅在紧急制动或激烈驾驶时才需传统刹车系统介入;二是低速工况下的行驶平顺性,避免纯电车常见的低速顿挫;三是动态加速时的卓越牵引力,确保动力输出稳定可控。
在智能驾驶层面,全新 iX3 则由另一台 “超级大脑”(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统筹所有辅助驾驶与泊车功能。
新车搭载宝马与高通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方案:硬件上采用高通 Snapdragon Ride 系统级芯片,软件上搭载专属开发的驾驶辅助软件栈,构建起 “感知 - 决策 - 执行” 全链路智能驾驶体系,计算能力较上一代提升 20 倍。
不过从现有信息来看,其智驾方案目前仍以视觉感知为主,未采用过于复杂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六、中国专属定制:国产长轴距版的核心升级点
针对中国市场,宝马也专门开发了全新 iX3 国产车型,计划年内亮相、2026 年投产上市。宝马中国研发团队深度参与开发,除保留新世代产品核心技术外,还在多维度进行专属定制,以适配国内用户需求。

空间与舒适性:轴距加长超 100mm,后排腿部空间显著提升;专属后排座椅由宝马上海团队开发,座垫加厚加长,有效提升长途乘坐舒适性;同时针对中国典型路况与驾驶偏好,对底盘与悬架系统进行专属调校,平衡舒适性与操控性。
智能座舱:搭载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全新 BMW 新世代操作系统 X,融入本土数字生态,优化高频交互场景体验;智能个人助理全面升级,采用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的定制大语言模型(LLM),引入 AI 智能体,可实现精准意图捕捉、复杂指令解析、模糊语义理解与逻辑推演,更贴合中文用户的交互习惯。
智驾合作:与 Momenta 合作研发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覆盖高速与城区道路,目标实现全场景点到点领航辅助;不过目前尚未明确方案将采用 Momenta 擅长的激光雷达方案,还是以城市通勤记忆为主的纯视觉方案,需后续信息进一步确认。
电池供应:国产版大圆柱电池包将由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两家本土供应商提供,拥有足够稳定的供应链。

作者结语 ... /
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以惯性思维来看待,燃油时代到新能源时代,肯定会是“握权者”的雪球越滚越大。但这仿佛就像一场大富翁,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是最后的胜者,可能一次犹豫,一次错过就被追赶落下。
就如同现如今的宝马,作为燃油时代的霸主之一,其实早早就布局了新能源领域,推出了 i3 以及 i8 这样跨时代的新能源车型,让其在彼时成为了传统车企中最先向新能源领域发起冲击的“先行者”。
但先行,并不代表走得远以及走得快。从市场反响来看,宝马显然是一步错步步错的局面。
而宝马也正在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耽误了新能源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晚达者未必不达,宝马这次也终于有着当年做燃油车般的创造思想——全新 iX3 的面世,让它的产品力终于站到了一众国内竞争对手平齐的起跑线上。
但宝马 iX3 最终的悬念依旧是售价,这将极大地考验宝马高层的魄力和决心,成与败也在于此。
随着宝马全新 iX3 的亮相,宝马也计划在 2027 年推出 40 款全新车型以及升级车型,传统强豪的反击才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