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版本
小米YU7 PRO版本,钛金属、暮影蓝。选配了20寸漩涡轮毂、音响、冰箱。
等车时间线
04秒创建订单、13秒支付完成、23秒锁单。
- 初始周数8-11周
- 剩余周数3-6周时交付通知车辆下线,需要7-10天运输。并且为铁路运输。
下线通知 - 整整6天后,小米APP提示车辆已经到达交付中心。
提车通知 - 再过了1天后,交付通知我可以提车。
提车通知 从下单到提车,经过了42天半。到第43天正式提车。
提车流程
我提前在APP上完成了所有提车的前期准备工作:选择分期策略、支付尾款、购买保险、联网实名。
到了交付中心之后,首先交付带我验车,验车没有问题后,交付会给你讲解车辆的一些功能和操作,介绍提车礼包(15分钟)。

然后带领带我去打印临牌(3分钟)。过程中会问你需不需要购买小米汽车的一些配件,可以选择不购买(我现场买了个车钥匙,后面发现没啥用)。
打印完临牌后,他会帮你把带来的配件以及现场购买的配件装上(这里花的时间会比较长)。
然后就会有工作人员来给你送花,拍照。

接下来就是自己的拍照时间了!!





提前完成提车步骤,提车时间可以缩短至30分钟内。
提车过程体验
体验很不错。从入门到开车离开,整个过程都会有工作人员在旁边指导流程。遇到一些问题都会耐心解答。因为我们拍照的时间比较久,大概有45分钟。最后一位帮我们拍照的工作人员小姐姐一直在等我们拍完照,过程中也会适当给我们拍照建议,也不催促我们,最后等我们拍完,通知工作人员将车辆开到停车场交给我。
车辆体验
提车后,为了能一天刷满300公里解锁新手模式。我们从深圳开到广州花都区,全程高速和城区都有涉及。第二天从下午2点开始,从深圳到东莞。
外观
毋庸置疑,大部份YU7车主都是冲外观来的,真的特别帅,随手一拍都帅。

续航
因为我们有6个人,4个人在YU7上,2个人在另一辆油车上。大家都是没开过电车的,对“黄金右脚”没什么概念,就是可以踩就踩,电耗平均来到20个。


后续我会测试自定义模式,动力分配调整至后轮驱动,测试能耗表现。
隔热
当时是下午4.30的时间,太阳很大。我坐主驾驶开车,太阳在我左边,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侧窗热浪滚滚。同时我问了后排的朋友,会不会热,他说不会热。可能是后排有隐私膜,隔绝了一部份热量。当下我就决定一定要贴主副驾驶的隔热膜。
天幕的隔热,即使在下午2点的太阳直射时间段,头顶也不会感觉热。这也是我的后排朋友反馈的效果。听到最好的反馈是“能不能相信一下小米的隔热!”

操控
提车之前一直在看车评人的动态试驾视频。都说SU7是7分操控3分舒适,而YU7是7分舒适3分操控。我个人还是喜欢舒适多一些,不太喜欢操控或者说不喜欢激烈驾驶,对操控没有太大的理解。
受朋友的怂恿,在高速上和一辆小鹏G6“飙车”,发现在运动+模式下,140往上的操控让人特别有信心,连续变道下方向盘的指向性特别精准,不响胎,尾部的跟随性表现也不错,侧倾表现我觉得也支撑得住。就缺一个座椅的侧翼支撑了。
我觉得这种车况在我身上或者在50%的车主身上已经够用了。因为在中国道路上你也不能超过144km/h,但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的操作,YU7的操控属性是否能挺过去,那还没有答案。
隔音与底盘滤震
因为我试驾的是MAX版本,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两个版本的隔音区别。
但YU7的隔音效果算是非常好的了,60时速以下几乎听不到胎噪和风噪。底盘滤震效果非常突出,过减速带时特别“实”(不松散很沉稳)。
遇到飞坡的处理感觉特别好,不弹跳,拉得住。
一些博主说的空悬鼓声暂时没听到。
舒适性
主副驾的座椅非常舒适,在连续开车两个小时后不会觉得累。但也有缺点:
- 脖子悬空,需要购买头枕。
- 座椅通风,风力太小。
后排座椅的躺倒角度非常大,拿我朋友的话就是:“你看我,已经躺倒了”。但也有缺点:
- 三个人乘坐的时候,还是挤,肩碰肩。
- 没有座椅通风,在广东还是非常需要的。
- 左右两侧在倒时,肩膀会很膈应。但那块凸起的区域同时也是个亮点,我的头可以靠在那里休息。
空调我觉得前排的降温效率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后排就不行了,需要一段时间。
暮影蓝的内饰,在大太阳下,前挡几乎没有反光,并且整体颜色很高级,没有网友所说的“网约车即视感”。


氛围灯
氛围灯有3个模式:纯色、呼吸、随音乐跃动。最推荐的模式是随音乐,非常带感。但是氛围灯的亮度觉得略低了,在太阳下主驾驶几乎看不到。后排座因为有隐私玻璃的原因,能看到一点。
氛围灯的覆盖范围刚刚好,不会很“鬼火”,有种沉稳内敛的感觉。
音响
小米的音响还是一如既往的一言难尽...就算是选配了25音响,也就是功率加大了,头顶区域也有声音了。跟主流音响还是有差距的。
(随便听听就好了,不是专业的评测视频)
Boost模式
这个所谓的“真男人模式”,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无法用言语表达。请看VCR!
辅助泊车、泊出、遥控泊车、直线泊车
两天使用了21次辅助泊车功能,我已经打算放弃这项技能了。YU7表现地非常好,有些我没有把握的停车位,它都能做的非常好。
但我们在东莞路边泊车的时候很惊险,因为非机动车非常多,在辅助泊车过程中,有一辆电动车离我们非常近地过去,YU7没有任何反应,吓得一声冷汗。随后我朋友问我:“要是撞到了,小米会像比亚迪一样负全责吗?”我尴尬的回答:“emmm不会”。
泊出没什么问题,但有时候会停在实线上。
手机直线泊车,会有大概10米的操控距离,超出距离停止泊车。刹车力度特别大。
刹车点头
刹车点头非常的明显,就算特意去克制刹车力度,也很难做到刹车不点头。
并且这个点头还会前后晃动,并不是刹车力度过大,就算较轻的脚法,认真去感受也能体会到。这一点需要广大车主一起去体会一下了。
LCC辅助驾驶
因为还没有解锁端到端辅助驾驶,只能在高速试试LCC了。整体表现很不错,跟车、定速、变道非常丝滑,能耗的话应该会比所谓的“黄金右脚”高一些。
令我比较吃惊的是,他会建议你去变道。比如下个路口要出去转辅道了,他会建议你拨杆变道、遇到旁边有货车也会建议你变道。在实线区域,你拨杆了,他不会直接变道,而是等到虚线区域去变道。
整个主动权还是在驾驶员身上,也可以踩电门短时间内加速完成快速的超车操作。
天际屏
这应该是YU7亮点了,不同于上篇,这次感受非常明显。先说优点:
- 高度、亮度可调
- 非常清晰,不会有眩晕感(因人而异)
- 纵深非常沉浸
再说说缺点:
- 卡片较少,希望后期能OTA一下。最好能给车主DIY的机会。
- 高度调节范围太小。因为我喜欢坐的比较高,当天际屏往下调整太大范围的时候,会造成一部份图像信息的遮挡。
天际屏效果 再引用我朋友的一句话:“这个天际屏真的秒杀市面上的所有仪表盘和HUD,应该会成为以后的主流”。
无线充电
中控无线充电表现不佳,识别需要5-10秒才能开始充电,并且那个能够充到电的位置范围很小,经常充不上电。并且苹果用户因为没有magsafe协议支持,充电速度很慢,只有5W。
小米汽车配件红黑榜
- 后备箱头顶拓展滑轨
- 主驾螺纹口磁吸无线充电
- 屏幕实体按键
- 磁吸按钮
不太推荐香薰机和实体钥匙。
香薰机味道就算调到5档味道也很淡且味道感觉很一般(因人而异)。
实体钥匙功能与手机有重叠,没啥必要。如果手机有UWB钥匙那会比实体钥匙更加方便。
关于哨兵模式电耗
实测开启16小时的哨兵模式,CLTC续航降了15KM。但哨兵的体验非常好,并且还能手机实时看到。

关于方向盘偏右问题
观感来说确实存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中控屏前方内饰板弧度导致的视觉偏差。

在实际驾驶中并不影响,毕竟一般不会盯着方向盘,而是看路面情况去做转向操作。
关于方向盘虚位问题
舒适模式下虚位很大,运动和运动+虚位会偏小,还是希望OTA一下舒适模式下的方向盘虚位。
补能速度
在600kw的超冲桩上,20%-80%的补能速度,能到24分钟内,80%到100%的时间需要30分钟。

写在最后

小米YU7是我从一年前就关注的车型,从重伪装到轻伪装再到完全不伪装,仿佛一遍一遍刺激着我。可能它的配置豪华程度,性价比不是最好的,但可能因为我是颜值党,颜值占我选车60%的决策比例,并且YU7的配置算是跟随主流趋势的,不弱,但也不是最强。
提车的时候很平静,只有在车上待着的每个moment才是最让人舒服激动的。
从各种磁吸点位、自定义按钮、化妆镜、防晒、后排座椅下方收纳空间、雨伞位,再到天际屏的各种模式下的显示。诠释了一句话:产品为王。
这个车不完美,但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讨好谁,这些人需要什么,以及最重要的,多少技术已经成熟的东西可以被产品化包装的更酷炫。
小米不教育消费者,就是目标消费者要啥给塞满,给的超出预期,但价格又还行,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最后借用我朋友的一句话:“以前不知道30万为什么要来买一辆电车,现在才懂,就这一脚踩下去30万就值得了”。
记录坐在YU7里,开着座椅通风、零重力,听着音乐,吹着空调写下这篇文章。你呢?